回到台灣現況,特別是台北都會區嚴峻居住問題,囿於市場改革停滯不前,政府補貼量能有限,可否將合作住宅做為居住的第三條路?即如同歐美,積極鼓勵民間發展「自助(self-help)」的住宅供給模式。
Read More
回到台灣現況,特別是台北都會區嚴峻居住問題,囿於市場改革停滯不前,政府補貼量能有限,可否將合作住宅做為居住的第三條路?即如同歐美,積極鼓勵民間發展「自助(self-help)」的住宅供給模式。
Read More本次巡迴將從德國紀錄片《合作宅一起》出發,介紹合作住宅概念並解析在臺灣社會的發展潛力。如今模式成熟的德國,營運百年以來,他們的發展脈絡是如何演進?觀摩他山之石到在地實踐,你想要認識合作住宅嗎?歡迎報名串聯全臺社群放映計畫!
Read More介於「市場」與「國家」之間的合作住宅屬於新概念,當前政府能提供協助的機制較為缺乏。務實思考,倡議應從現有政策去找尋可突破的點,「社會住宅」便是可能的一個方向。依《住宅法》第十九條,主管機關與民間皆可興辦社會住宅,但長期以來民間住宅供給多以開發商興建出售為主,強調非營利、長期出租、可負擔的社會住宅則以政府直接興辦為主。
Read More武漢肺炎疫情造成全球許多城市停擺,許多國家因疫情失控而採取封城、隔離等措施,使得社會運作停擺、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然而,面對看不見的病毒入侵,來看國外合作社區發揮什麼功能嗎!
Read More當我們為了居住所有權而犧牲美好生活,合作住宅卻為了美好生活而犠牲所有權。這是近年對比傳統居住模式與合作住宅的觀察。
Read More合作住宅講求的是自我組織、互助、非營利、非救濟,在台灣是否也有相似精神的金融機構呢?答案是有的!
Read More在《合作住宅指南》一書提到的德國磨坊區(Mühlenviertel)案例,其合作住宅的產權雖為住戶私有,但興建的過程卻以居民自行規劃、建造為主。因此,住宅的價格並非由市場而定,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
Read More丹麥合作住宅「楚德之林(Bofællesskab)」一開始的組成,是由20個社會、經濟地位相近的家庭共組合作社,希望能夠在擁有自有住宅之外,也能與其他家庭共享公用設施,嘗試透過共享的方式,解決許多家庭生活與日常生活上的負擔。
Read More關於合作住宅的想像和理解,無妨從家的角度思考,一種非原生家庭、可自主選擇家庭成員、一起分擔責任義務的居住形式。
Read More合作住宅所揭示的集體共有、社會融合與弱勢者可及的面向,在布魯塞爾「希望之家」的案例中可窺其貌:結合被動式建築(passive)、參與式規劃與住宅的可負擔性(affordable)與永續性(sustainable)的概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