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蝸牛依舊無殼

無殼蝸牛運動屆滿30年之際,我們亟需有所省思、並尋求出路。

1989年的「夜宿忠孝東路」運動,為無住屋運動第一年。

蝸牛依舊無殼:30年來台灣居住困境的反思

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一齊在市區地價最高昂地段的交通幹道﹣﹣忠孝東路上過夜,以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面對「住者有其屋」的運動訴求,政府端出的是「廣建國宅」與「擴大購屋貸款」等既有藥方,惟前者效果不彰且在1999年告終,後者反倒成為支撐高房價的重要財務機制。

我們要問,為何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未能帶動住宅政策有效改革?

2010年,房價再次飆漲到高峰。反省89年的經驗,新一波住宅運動將目標從「買得起」(住者有其屋)轉移到「住的起」(住者適其屋),以社會住宅為切入點,期逐步拓展至租屋市場、乃至購屋市場之政策改革。

就住宅政策變革而言,的確有具體的成果,諸如:政府興辦社會住宅,《住宅法》、《租賃專法》、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等法令訂定。然而,然囿於政府的組織量能極其有限,政策因政黨與首長更迭的高度不確定,以及公眾對房價「抱怨漲又害怕跌」矛盾心態,此波住宅運動模式現正面臨瓶頸、難以為繼!

們要問,三十年未解的住宅問題還有什麼可能?

OURs都市改革組織透過系列專欄,邀請多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元面向,提出他們對台灣30年來的住宅問題與現象的觀察、梳理以及再思考。(文章陸續上線,請點選頭像繼續閱讀。)

張金鶚
曾旭正
徐進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