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住之島|員和 PROJECT 】員和合作共居計畫 共享篇

圖、文/劉亭妤(OURs都市改革組織暑期實習生)

「哇!好漂亮的客廳啊!」可可和小夥伴們往客廳移動,看到一個身影正在溫柔地幫植物澆水。

意識到有人靠近,筱君點頭示意表達友善:「你們好!是參訪外賓嗎?」

「打擾了,我們對於合作共居的實踐非常好奇,所以前來拜訪。請問這些植物是你們種的嗎?」可可問道。

筱君:「不是喔,這是我們住進來之前,OURs已經請綠手指老師布置好的。」

「雖然有不少空間現況是住戶後來一起規劃修動的,但共享空間原本其實是長這樣喔!」說著說著,筱君引導可可們走向共居樓層的建築立體模型,邊拿出實驗計畫初期的照片對照,講起了這一年的故事……

共享生活空間,也共享創意

從C、D棟二樓呈L型的平面圖來看,約近一半面積屬共享資源,可以說是備齊相當難得的開放機能,不過亦有其限制。其中,面積最大跟最常被使用的便是共同生活空間。然就新北市城鄉局所提供原始條件,一方面空間方正又黑白色調皆偏冷硬質地,無隔間缺乏吸音設計,造成嚴重回音。另方面只配置了黑色沙發與金屬茶几,像書報間的會客桌椅距離疏遠,無法滿足本計畫強調交流之日常使用需求。

面對轉化此空間的挑戰,開放徵選前OURs找來擅長營造共生氛圍的一碼村IMMA〔1〕進場協力,以「使用者需求導向」為設計核心,大膽將共同生活空間打造成適合日常生活且人性化的居家空間。一碼先是重構不同區段來賦予空間立體性格,利用吸音棧板或具通透性的玻璃帷幕,將長形空間分隔、拆解成三個獨立格局:共同廚房、共享客廳(含用餐區、coworking區、休憩/娛樂區)及多功能視聽空間。


〔1〕一碼村成立於2020年,位於萬華南機場忠恕社區地下室,含納數個NGO共同經營「實體社區互助空間」,讓社區居民、社群工作者、無家者、一般大眾均可在此匯聚共融,集結公私部門、團體和個人力量,成為城市中人與物的交流節點,以有機型態的網絡關係產生社會正面支持效力。

同時,IMMA也在員和二樓融入其一貫的循環精神,材料上積極運用二手資材,比如把木棧板改造成移動式或高度可調整的平台,因應動態需求,空間因此可被機動變化尺度大小。除了家具陳設,另搭配綠意盎然的室內綠植和軟裝布置,高低錯落生氣蓬勃的植物令空間視覺層次豐富也製造線條以降低回音,而放上抱枕,皮面沙發即變身小窩。在既有的設施設備中巧妙加添手作溫度,把使用功能及應用美學整合起來,這個共享空間才得以施展潛力像今天看到的一般,自然溫馨且舒適好用。

室友們經常揪伴作伙在桌前一起享用餐點、聊天,分享彼此的日常趣事;也會聚集視聽空間看電影玩遊戲做運動,生活劇場天天都有情節。此外,包括玄關辦公室、錄音間、DIY木工教室、戶外園圃、半戶外景觀平台等公共空間,則先特意留白,期待共居社群的創意驅動。

青年夥伴分不同階段入住進來,承襲彈性多元、需求導向的調性,自經驗中慢慢具象化生活面的實際需求,持續發起空間上的改造可能。像是原設定錄音間用途的工作室,透過室友們不斷討論、蒐集對工作空間的各種需求,甚至成立任務型小組,提出結合錄音間硬體設備及軟體使用規則的「讀書與居家工作間」轉型方案,現暱稱「員和萬應室」。

就如同遊戲裡通關後,依照不同階段的需求可以自由布置自己的小屋一般,共居戶在居住穩定後,生活優質化便是下一個目標。在這兒,鼓勵社群隨時發動集體討論並彙整使用意見和訴求,重新排列組合家的模樣且實現之。

「哇!好香的味道!」參觀完客廳的可可與小夥伴們情不自禁地被誘人香氣帶回廚房。

筱君笑說:「你們真幸運!恰好有喜愛烘焙的室友做了剛出爐的焦糖布丁喔!要不要嚐嚐?」
可可們禮貌地取了幾個一起分食,綜覽廚房器材周全,「這裡有好多的調味料瓶和廚具!」

「『雞蛋+1』是什麼意思啊?指在白板劃記後就可以直接使用蛋嗎?」
小夥伴發現許多小巧可愛的紙條四處張貼,不禁好奇詢問。

筱君解釋:「有點類似!但實際上是這樣的......」

平衡生活成本,從個人負擔變成彼此共享

緊鄰中段客廳的前端,即是員和二樓的一大亮點—共同廚房,一回家到共同生活空間晃晃最先抵達的地方。在這兒,室友們發展出共享廚具、碗盤餐具、冰箱等互助習慣,更不時揪團烹煮一頓大餐,相伴交往。青年夥伴逐漸熟稔之後,有些室友便開始萌生一些覺得適合員和合作共居,或個人理念想在此推廣給大家一起嘗試的新提案,比如迄今成功落實於生活的減塑、回收再利用之實踐。

筱君說明,「以前大學其實就很不喜歡,蛋用完之後留下來的塑膠殼。它不但不是一個可以好好再被使用的材質,又佔很多空間,更常常刮到手。」

「雖然社宅地下室有一個滿健全的回收站,但清潔人員其實也不太喜歡收這種比較輕薄、易碎四散在各處的塑膠, 會因此拒收這種塑膠容器。」

「所以,我開始在每次上附近市場的時候,發掘一些蛋商。由我先購入一批蛋,後來問大家要不要一起分享散蛋,跟我一起減少蛋盒的使用,漸漸就形成目前可以先劃計、之後再付款的機制。」

作為員和合作共居計畫第一個「食材共購」提案,且適逢年初蛋荒,個人採購蛋的需求被室友接住且間接觸及環保概念,室友們受到「共享蛋」的啟發,更多新想法紛紛冒了出來。

例如,還可以一起共享料理常用的薑蒜、麵條跟米,甚至大賣場的冷凍雞腿肉等食材。如此大家既可享受較便宜的單價,也不用擔心一個人來不及吃完不小心放過期導致浪費,甚至能提升空間利用的效率。還有室友主動挖掘了土城在地的有機小農,定期在內部Discord群組揪團購買新鮮的有機蔬果,採收直送的作物充滿生命力令人感到美味豐盛,也可減少碳足跡。

價值串連共好,你有我們一起

「所以,員和的大家住進來之前,都是很自動自發響應環保的人嗎?」
可可和小夥伴疑惑地看著徵選文宣中並沒有提到內建環保條件,不免擔心想加入卻格格不入。

筱君:「當然不是喔!千萬別誤會,這是我們長期相處才培養出來的默契,不是硬性規定喔!」

共同廚房最能直擊真實生活,表面或真心無法掩飾,形形色色的物品或電器均搭配著共享機制。可以看到手寫MEMO最新注意事項貼心提醒愛護使用人人有責,資源垃圾的回收區被整齊分類,可重複使用的塑膠袋洗好掛晾櫃子旁然後收束好改放門口顯眼處以便再利用,隨處可見永續環保被示範且耐心地感染社群,從一兩個人做、三四個人一起到大多數夥伴也邁向減塑或練習回收再生,一步入員和,你便展望一片循環風景。

不過,並非所有室友一開始都很習慣在日常實務中落實環保,相信每個人也有過因工作或課業忙碌累到不想洗碗的經驗吧!又為了方便或節省時間選擇外帶/外送,不得不拿取一次性餐具而心虛內疚。永續算是共居社群一個普及共通的特色,是否唯有嚴格自律才能做得到?

「在減塑方面,我其實聽到滿多室友的回饋。像是覺得環保這件事情以前沒有認真想過,和室友一起嘗試之後,才發現原來沒有那麼複雜,甚至其實不難。」

「他以前的生活環境,就沒有讓他想要這麼做的基礎。但員和的青年夥伴共創出一個足夠友善、足夠方便的環保條件,就令他能夠願意去一起投入這件事。」

筱君分享著他一年生活下來,豐富的觀察與感想。

共居26戶的中型規模,相對容易撐起一份團體訂單,以食材共購來說,它帶來的雖是生活的便利性,消費背後意涵深遠。在員和二樓,每位住戶多少都有自己關心的社會議題和領域專長,諸如環保永續、動物保護、居住正義、勞權、公益、藝術人文、青年發展權等等取向。但任何懷抱個人價值的室友從不會對社群強迫推銷,乃是自在化為綿密生活中的實質行動,從理念分享到共識醞釀,漸進地將這兒合作共居的樣態形塑出更好的模樣,換句話說,藉由這個集體平台,亦能培力支持個體發揮其能動性。

除了因認同而呼應集體行為,青年夥伴日夜銘刻無數回憶,內化彼此異中求同,同質性因此擴大,一種建構於情誼上的生活模式油然而生。而無論社會理想或核心關懷,都像小小種子輕輕播散在閒話家常之中,爾後茁壯長成室友們共享的多重內涵且是專屬於員和的合作共居態度。

共享多隨性,亦不乏縝密

突然,可可感覺腳邊有陣涼風,原來是個圓餅形的小機器人湊近。

筱君親切介紹:「這是小雷喔!是我們共享的掃地機器人呢!」

廚房之舞圍繞著烹飪主旋律,但別忘了保持環境整潔的副旋律一樣重要,共享的可不只有調味料與青菜喔!共居二樓的公共空間既多樣又寬敞,平時打掃起來也是相當費神耗工。廚房晶亮才能煮得順手,走廊乾淨連空氣聞來都清爽,值日生人力效果有限,場地組監督亦難以顧全,因此一次例會上,室友就提出共購「掃地機器人」來強化環境維護的方案,但……

「掃地機器人好貴啊!」
「但能夠為我們省下好多清掃的時間,覺得很划算。」
「不過,如果由現住戶先付掉這麼一大筆錢,有人只住了一年就離開,那不是很虧嗎?或之後入住的新住戶不用分攤成本卻可以使用,好像也有點不公平耶?」
「確實有這個問題欸!」

起初,要購買並共享如此高單價的物品,的確引發夥伴許多正反討論,真有這個需要嗎?買了後如何公用?你一言我一語交鋒對話。然經過多次例會上的溝通及機制研擬,由公資組創立「公物租用機制」:用每月繳納小額「使用費」的方式,長期均攤並循此累積高單價公物日後維護費用或挹注其他採購,以此建立對社群有益且健康的共享模式。從提案、成立小組、推出租用方案,獲得全體夥伴決議通過到品牌分析比價購入,整整歷經半年過程,共享絕非理所當然,凝聚共識從來不簡單。

青年困境與自我賦權,我們共享的悲傷與幸福

臺灣的青年深受高齡化社會、經濟不景氣、租屋黑市等外部結構因素影響,經常缺乏可充分發展自我的空間,因此參與公共事務也變得更加力不從心,這些都是共居二樓住戶們走過的心路歷程。

透過這個合作共居實驗計畫,青年夥伴有機會在這個包容的環境、友善的機制下徹底發揮所長及興趣,進一步追求個人理想與價值。不管是什麼提案,在這兒,都會有人聽你分享,跟你一起分析利弊,陪你腦力激盪出最適合員和大家庭的解方,共工同樂缺一不可。在員和,提出創新構想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較小,室友們自我賦權可以勇於自我實踐,而社群網絡共築的信任關係與情感連帶,亦促使更多創意在此落地生根。即便並非所有提案都能順利往下推,然藉由不斷對話及溝通,最後便能找到最符合此共同體當下需求的合宜方案。

青年困境或許無法直接透過一個實驗方案得到立竿見影的改善,但是,經歷室友們互相支持、學習與成長,員和二樓逐漸成為青年夥伴得以實現自我並覓得社群感的場域。現在此刻,共居社群共享的不只是空間、生活,更是共享著真正屬於青年的未來。

一群人想繼續走,旅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