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十年推動歷程與成果
2010年8月,因應高房價造成的社經弱勢居住問題,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展開倡議,迄今已邁入第十年。一路走來,台灣從對社會住宅完全陌生到如今「八年二十萬戶」的興辦目標,社會住宅運動灘頭堡攻略當屬有成。
社會住宅運動背景
台灣房地產市場在2008年前後,受到國際熱錢在亞洲竄流,大量資金流入股匯市、房市,加上政府積極鼓勵台商返台投資,大幅調降遺產稅等,還未見經濟成效,反使不動產價格急速飆漲。
2009年底,行政院研考會進行「10大民怨」網路民意票選,「都會區房價過高」位居首位,政府卻將房市交易等同於經濟景氣表現,消極放任房市的炒作哄抬,終引爆高房價民怨。2010年,民間團體趁勢推進「社會住宅運動」,主張「保障基本居住權」,要求政府提供「只租不售之社會住宅」,承擔居住照顧之責,協助無法負擔居住或遭住宅市場排除之弱勢者與青年,解決其居住需求。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跨住宅與社福專業合作,共推社會住宅
由住宅、社會福利等13個民間團體,於2010年8月26日成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簡稱「住盟」),推動台灣落實「只租不售之社會住宅」。住盟成功連結跨領域團體進行合作,在充分信任彼此專業的基礎上,運用各自資源網絡,進行不同形式之政策倡議行動。
當前台灣住宅政策以「社會住宅」為發展重心,逐步累積存量,突破過去極低的0.08%社會住宅比率,提升至0.18%,也代表著,在10年「社會住宅運動」的推進下,台灣從上至下刻正翻轉的居住取向。
▶▶▶ 更多十周年專題內容請見下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