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彭揚凱、廖庭輝/社會住宅運動十年:重新理解台灣社會住宅的特殊性
本文做為首篇引言,嘗試將焦點拉長拉遠,以宏觀視野從各國發展經驗談起,勾勒其社經脈絡背景、爬梳其範式演變來由,並指認台灣於21世紀興辦社會住宅的特殊性。

02. 彭揚凱、廖庭輝/社會住宅給誰住?破除自償迷思,追求可負擔租金
各國興建社會住宅多始於「社會安全網」的概念,讓無法進入住宅市場的弱勢群體獲得居住保障。但在台灣,「社會住宅該給誰住?」卻有著與各國截然不同且相當特殊的三個現象。

03. 黃世孟/社會住宅作為「渡橋」:物業管理如何確保橋上人流暢通?
本文闡述社會住宅必須結合物管專業之重要性,指出社宅營運必須重視住戶遷入簽租前、居住中、遷離退租前三階段的物管服務課題。此外,也呼籲政府及早確定社宅建築適配之設計水準、設備水準與服務水準的努力方向。

04. 林育如/社會住宅不只是提供住所,導入「社會福利服務」才是關鍵
社會住宅如何使人民安居,社會福利服務的導入將是關鍵課題。本文將從社會住宅應扮演的角色、功能談起,論述為何社宅需結合「社會福利服務」,以及可以如何操作。

05. 林洲民/從追隨者到競爭者:台北市社會住宅興辦的實踐之路
林洲民建築師以用2014年到2018年在臺北市都發局工作服務的經驗為例,進一步說明社會住宅興辦的挑戰,是如何經由幾個關鍵面向的努力來實踐!

06. 康旻杰/鼓勵藝術投身社會:以「公共藝術」啟動社會住宅文化創新
台灣是極少數制度性地將1%公共藝術機制落實於社會住宅供應的國家,若能在當前推動新建大量社宅的過程善用此關鍵資源,未嘗不是建立本土社會住宅文化特質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