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住之島|員和 PROJECT 】員和合作共居計畫 自治篇

圖、文/劉亭妤(OURs都市改革組織暑期實習生)

「種出一個屬於我們的家?那該從哪裡開始呢?」可可和路上響應加入的小夥伴邊走邊苦惱地討論著。

一位賢者在旁默默觀察許久,「有一群夥伴正在臺灣創新實驗合作共居的第一步,想不想認識看看?」大樹爺爺溫柔提議。

可可們紛紛表示好奇,大樹爺爺便悠悠引導他們來到一個暖色系橘白調交錯的集合式住宅大樓前,指此處即是社宅第一個青年合作共居基地。

這時,剛好遇見要上樓的阿狼,阿狼親切地邀請:「你們想要了解員和共居二樓嗎?歡迎!請跟我來!」

一起了解員和 PROJECT 的遊戲規則吧

員和合作共居計畫,由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與OURs合作,將土城員和青年社宅C、D棟二樓打造成一個「26房1大廳」之居住空間,乃全台第一個在社宅裡由青年社群自組管理、實踐合作共居的實驗性示範案例。而投入共居的26戶青年,則一齊肩負賦權自治、共享生活、友善社區等核心價值及責任。

辦理機制上,新北市城鄉局是整個計畫的大房東,主要提供租賃標的物-員和社宅C、D棟二樓與整體計畫定位。OURs則 依《住宅法》第35條〔1〕包租整層空間並轉租予符合條件之青年,扮演的是二房東的營運角色,除了徵選住戶、培力社群,且提供共居實務軟硬體方面的各種支持或資源。而共居戶除了按時繳納租金管理費之外,也必須履行參與共居生活、分擔公共事務和每年共同舉辦四場社區回饋活動等義務。


〔1〕《住宅法》第35條,非營利私法人得租用公有社會住宅經營管理,其轉租對象應以第四條所定經濟或社會弱勢者為限。而員和合作共居計畫轉租對象為18-40歲青年,認定為第四條第13項(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其中,城鄉局、OURs、共居戶三者之間的房東房客關係,亦企圖突破既有服膺於僵化的制式權屬。因此,透過取經世界各國的合作住宅、共居案例,OURs歸納出最符合台灣現況第一個實驗計畫內容所應備之關鍵要素,包括以下重點:

  • 本計畫最大特色之一為全徵選制,OURs參考國外經驗並兼顧員和現實條件及倡議之居住價值來設定招募方向。徵選方法亦持續進化,第一波住戶由OURs面試徵選,後邀請共居夥伴參與協作徵選過程。
  • 新北市城鄉局訂定共居社群每年須共同辦理四場社區回饋活動。不過,活動規劃方向、形式完全尊重並交由住戶自決,可以配合實際需求或結合共居戶自身的興趣、專長以彈性設計活動,期讓青年擁有更大空間來發揮創意和拓展所長。
  • 住戶在履行生活自治之際,也可以針對社群的動態發展,不間斷地對話及討論,滾動式調整共居規範並形成默契文化,一步步尋找且深化更合適的居住生活模式。

組成我們的家,四個組別缺一不可

「那你們是怎麼分工的呢?」
「像是在學校打掃分工那樣嗎?」聽完計畫背景的介紹,可可和小夥伴們眼睛發亮,熱切地詢問阿狼。

「我們分成四組喔!而且不只有打掃,一起生活可沒有那麼簡單!」帶新朋友實地走訪,阿狼娓娓道來關於員和共居的分工模式。

踏出二樓電梯廳,右轉進入一個寬敞的共同生活空間,迎面而來的是前段共同廚房裡的中島。陽光從窗邊灑落,素樸雅致的室內裝潢讓共享氣氛自在流洩,不同的角落裡可見共居戶相互照顧、叮嚀使用的紙條黏貼,處處佈滿生活進行式的痕跡,非常溫馨。

室友們在廚房共享冰箱、廚具、餐具等設施設備,除了滿足個人下廚一展身手,更不時發起共煮共食活動。共享空間中後段還包括用餐區、coworking區、休憩/娛樂區及多功能視聽空間。

然享受空間提供的舒適性,前提是所有人須共同維繫打點共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組分工即是原初OURs設定的公約框架之一。

社群現分成四個組別,共居戶依其志願分配至不同組,以下簡要說明:

  • 公積金與資材組:主要針對公用物品、內部公積金進行規劃、採買與管理。
  • 公活組:主要負責外部參訪之接洽安排,並籌劃社區回饋活動辦理方向。
  • 場地組:針對公共環境如廚房、衛浴、客廳等共用空間規劃使用規則和維護工作。
  • 平台組:對內負責管理 Discord頻道及公用帳戶雲端資料,對外則經營宣傳與記錄員和合作共居生活之Instagram帳號。

公共事務很遙遠?生活大小事俯拾皆是

「廚房真的好棒喔!但如果我想提案一起買新廚具,應該怎麼做呢?」喜愛烹飪的小夥伴發問。

「那就可以在住戶例會的時候提出來,跟大家共同討論喔!」
「在員和二樓,有很多發動討論的形式,每一個人的聲音都會被聽到!」阿狼熱情洋溢地補充。

在OURs起初設定的框架下,共居夥伴漸漸發展出了屬於員和的事務討論自決機制,介面相當多元:

  • 最高的公共事務決議層級為每月一次的「住戶大會」,由OURs、四組準備例行報告及各議案討論。

    有趣的是,隨著例會辦理次數越來越多,住戶開會經驗也越來越「老練」,逐漸產生由主席發起的每月主題風格。

    比如今年7月例會走的是夏日熱帶情調,可以一邊享用室友親手做的冰淇淋一邊扮裝開會。例會不再只是定期召開、流於枯燥的義務性會議,而是聚一次多難得的住戶Party!
  • 例會上若是發現一個提案需要較多時間蒐集資料方能後續決策,便會由抱持積極意見的室友一同成立「任務型小組」,針對該議題作全面的分析評估與方案研擬。

    例如:2023年8月適逢第一波住戶的續約辦理,OURs同樣邀請共戶夥伴協作。在其配比互評項目〔2〕,住戶希望納入更多共居願景,便組成「續約互評小組」多次討論互評機制的意涵及社群期待。

    最終該小組以共居特質量表製成一份深具回饋意義的互評表單,整合關照到個人感受並回饋彼此一段段真誠的心內話。

〔2〕續約機制為保障雙方權益且不以房東專斷判定之,本計畫續約之計分設計占比為:40%一般履約項目,比如繳交房租、無違反社宅規約等客觀依據;OURs佔30%,主要從例會及社區回饋活動觀察住戶表現,採正面評分標準,無重大違規不扣分;社群互評內容則佔30%。

  • 討論不必然只有嚴肅,它就在生活裡發生對話!

    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線上可利用 「Discord 頻道」啟動討論,實體則隨時隨地都可進行「日常討論」,不管是生活任何空閒餘暇,或在廚房、客廳、房門前,甚至浴室洗手台旁,都可以和室友們分享交換想法。

    在慢慢形塑問題意識及可能的行動方案輪廓後,便可依據其適合的討論語境和場合,分別發展至上述不同層級決議且具體實施之。

就像在闖關遊戲中遇到大Boss時,總是會冀望隊友盡快來幫忙。員和二樓的室友們就是你日常生活中的親密隊友,透過不斷溝通協調與交流互動,共同思考戰略和解方,便能逐一應對共居生活的種種挑戰,且凝聚社群越來越清晰的合作意向。

落實共識決,為了我們共享的家

「另外,我們決定事情是採用共識決喔!鼓勵每位室友都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阿狼語帶驕傲地表示。

「什麼是共識決?多數決不也是常用來建立共識的方法嗎?」可可追問。

「你說的也沒錯,但是兩者形成決議的過程和重視的價值並不同喔!」

面對公共議題的議決,共居夥伴採行的並非是主流社會常見的多數決制,而是以「共識決」為核心目標。

在員和二樓內外事務上,共居社群尤其期待每一位室友都能勇於闡述不同觀點或立場,經過所有人的真實表態來對齊集體共識,然後才達成決策並「拍手」以示全體通過。

可可:「可是這樣不是會很花時間嗎?」
阿狼:「是啊,一開始例會常常開了四、五小時,實在很累人。」理想上謀求共識決卻也無法全然忽略效率,阿狼招呼可可們在例會舉辦場地的底間坐下來,細細剖析此演進歷程。

「當初,室友們決定共識決的原因,是考量到不免有些容易被排除的聲音、或意見沒有被採納的人,可能會漸漸不想參與公共事務。但實話說,前期運作的階段基本上很困難,互相說服就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

「所以後期我們發展出,對特定一件事持有較積極的主張,無論是積極贊成或積極反對,只要你是對這件事情具一定積極的看法,就可以籌組任務型小組來開啟討論,最後把行動方案帶到例會上進行決策。」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告訴大家,一個議題不是只有Yes or No的選項。夥伴做中學摸索出來的模式更像是共識決的變體,雖然它仍偏向多數決,但精神上是共識決,不是盲目的共識決也非粗暴的多數決。我覺得這就是實驗計畫有趣的地方,因為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自治社群它發展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方法。」

儘管為了貫徹共識決,在蒐集、確認每位夥伴的想法上,需要投資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同時更仰賴住戶們的自主表態。然大家依舊藉由一次次的會議反複練習,透過耐心傾聽、尊重發言以傳導溝通互信,開發了可兼顧個人見解及開會效能且雙層揉合多數決與共識決的訣竅,使過往共識決耗時費力的問題得以被紓解並克服。

歷經一年深刻磨合所淬鍊彌足珍貴的經驗乃是,基於社群堅持每個人的聲音都值得被聽見的用心陪伴,滋養能動性也砥礪彼此成長改變,巧妙調和了眾人的多元旋律。

「好想參與其中喔,但住進來有什麼必須要做的嗎?」可可和小夥伴迫不及待地詢問。
「二樓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吧!不過,入住後還是有必須完成的任務喔!」阿狼說道。

屬於員和的有機性,自然生長

每年辦理至少四場社區回饋活動,乃城鄉局旨於在地連結與社區共好,規定共居戶須完成項目,屬本計畫履約責任。

回顧過去一年成果,2023年3、6、7、8月分別舉辦四場社區回饋活動,緊扣「生活」主軸出發,並貼近「食、衣、住、樂」四大面向,為員和社宅及土城周邊地區的民眾呈現有趣又新穎的體驗活動。

3月春天首發「歡迎來到中島美家:保存食材鮮滋味/看見最佳配角白蘿蔔的N種可能性」,然後6月「衣服 I were you─肢體同樂工作坊」、7月「手染一塊時光─染布工作坊」到8月「中島美家大冒險:關於廚餘轉生成堆肥那檔事」夏季三檔密集登場,一切活動分工均由共居戶投入發想、細緻規劃並周全執行。

共居戶把握每一次活動機會,不僅設計多樣化的主題和形式,亦嘗試融入共居空間或生活內容的相關元素,譬如親自導覽二樓環境,或利用完善的廚房設備製作可口茶點來招待參與群眾。

共居社群除了自籌活動,2022年12月、2023年8月則走出去,自發參加 「Being Whole做伙(新北社宅公共藝術先期規劃)」的免廢市集擺攤。共同生活空間的移動式棧板最方便機動利用,加上室友們的二手物資,輕鬆打造活潑可愛的攤位跟民眾聯歡同樂,並推廣合作共居的概念。

自治,真的放在生活裡實踐,26戶的規模絕對不算小,絕非字面上那麼簡單。

因為珍惜交遇,共居戶積極投入時間及溝通成本為這個共享的家付出一份心力。因為認同合作共居,社群亦貢獻集體力量在此實現各種進步價值。即便成就過程中不少艱辛,但員和合作共居計畫共力撐出了一個「充足且彈性的議題空間」,在居住穩定下住戶們可以找到適合擔任的組別與角色,藉由公共事務參與,分攤共治義務亦降低生活成本,從而讓青年夥伴的潛力得以揮灑。

然這個實驗行動方案進程不會很快,計畫目標鑲嵌在青年或許只是想一起好好生活的現實裡,何況合作本就難以速成、沒有終點,更特別的是這裡還充滿了「有機性」

OURs強調並鼓勵協作,諸多機制從原始架構依使用者需求延伸出新設計,亦可不斷動態調整。室友的相處默契生活內涵分工互補,接納每一個願意表達的聲音,使共同體譜寫的合作樂章有時和煦、有時激昂,匯集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員和二樓的共居樣貌。

如果你/妳是可可,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模式?
如果你/妳是可可,你會希望一起合作共居的夥伴如何討論公共事務?
你會想要如何共同營造屬於你們家的自由天地呢?一群人走得遠,旅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