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居住紀錄片影展《蝸牛依舊無殼,該寄居在哪裡?》

【無殼蝸牛運動三十週年】居住紀錄片影展企劃

城市像是夢想的搖籃,讓年輕的你我都嚮往,然而高居住成本下的壓力,卻讓人漸漸失去做夢的勇氣。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一齊在市區地價最高昂地段的交通幹道「忠孝東路」上過夜,以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回顧三十年前抗議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再思考當今的困境,台灣社會仍舊因為房地產價格高漲而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我們不禁思考,自2010年再次飆漲到高峰的房價,三十年來未解的居住問題還有什麼可能?

自嘲「地獄朝鮮」的韓國,首爾也面臨高房價的居住困境,紀錄片講述房地產投資為一個家庭帶來的希望與墜落。德國則反思資本主義下「所有權」思維,發展出具有永續、自我營運、合作概念的Co-housing模式,透過「合作住宅」建立起共享性、群體性強的住宅文化。2019居住紀錄片影展《蝸牛依舊無殼,該寄居在哪裡?》將帶來韓國《泡沫家庭》與德國《合作宅一起》兩部紀錄片,邀請觀眾一起來思考,房價高居不下的社會,無殼蝸牛還有什麼解方?在逐漸打破「產權」迷思的現代,「共居」與「共生」是否為居住文化帶來其他可能性?


1. 韓國紀錄片《泡沫家庭》

導演 Minji Ma | 2017上映 | 片長77mins |韓文發音中文字幕

急速發展的大城市孕育許多人的發財夢,想藉著都市中的各種機會致富、翻身。在導演的鏡頭之下,帶領觀眾一同走入她的家庭,看見初至首爾的父母,因開設建設公司而賺錢,利用投資不動產、買賣土地賺取價差的方法累積財富,慾望與野心也隨之增加。

隨著大環境的經濟變化、首爾的都市發展飽和,土地投機者的遊戲宣告終止。富裕的物質生活一夕之間瓦解,導演在青春期面臨家庭的巨變,她與父母開始變得疏離、想要脫離家庭找尋自由的空間。父母仍想投資土地以東山再起,不顧身上的債務與失敗經驗,持續將土地、房地產視為唯一的解藥。

當住宅被視為一種商品,首爾仍是人們夢想中的城市嗎?城市聚集越來越多人口,新興的中產階級出現,什麼才是人們在城市中生活的依靠,是金錢、夢想,還是親情的支持?

《泡沫家庭》台灣首映與映後座談會

  • 時間:9/21(六)14:00-17:00
  • 地點: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新址(台北市鎮江街3之1號)
  • 費用:250元,線上報名50個名額,不接受現場報名
  • 與談:
    • 黃麗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
    • 鄭中睿(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 主持:
    • 蔡佳明(學聯不動產資訊顧問總經理、OURs專業都市改革組織理事)
  • 與談: 「地獄朝鮮」vs.「鬼島台灣」── 台韓高房價困境如何面對?
    • 13:30-14:00 開放入場
    • 14:00-14:10 活動開場
    • 14:10-15:30 放映時間
    • 15:30-16:30 映後與談
    • 16:30-17:00 觀眾Q&A

2. 德國紀錄片《合作宅一起》

導演 Mietshäuser syndikat | 2016上映 | 片長65mins|德文發音中文字幕

德國的Mietshäuser syndicate是一個特別的組織,專門為人們尋找適合的房子、提供財務諮詢,讓擁有相同理念、想要共同生活的人們組成「經營體」,以自身的力量建構「合作住宅」。住戶只擁有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的合作住宅,顛覆資本主義下的私有財產概念,以共同經營社區、提供合理租金,來保障每個人應有的居住權。

在住宅高度私有化、房價飆漲、社會網絡疏離的現代都市,「共居」型態可能是社會的解藥嗎?「合作住宅」模式要如何進行?看紀錄片中的德國,能否為台灣帶來一些啟示。

《合作宅一起》台灣首映與映後座談會

  • 時間:9/22(日)14:00-17:00
  • 地點: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新址(台北市鎮江街3之1號)
  • 費用:250元,線上報名50個名額,不接受現場報名
  • 與談:
    •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 莊美智(原典創思專案企劃、台北公宅青創戶陪伴團隊)
    • 袁苡溱(原典創思專案企劃、台北公宅青創戶陪伴團隊)
  • 主持:
    • 彭揚凱(OURs專業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 與談: 「合作住宅」下的共居想像 ── 台灣現階段的居住文化變革與實驗
    • 13:30-14:00 開放入場
    • 14:00-14:10 活動開場
    • 14:10-15:30 放映時間
    • 15:30-16:30 映後與談
    • 16:30-17:00 觀眾Q&A

策劃單位

主辦單位: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合作單位: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天河文化藝術基金會、青平台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