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住宅】面對病毒不孤獨!看國外合作住宅社區如何對抗肺炎疫情

文:詹竣傑(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

武漢肺炎疫情造成全球許多城市停擺,許多國家因疫情失控而採取封城、隔離等措施,使得社會運作停擺、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然而,面對看不見的病毒入侵,來看國外合作社區發揮了什麼功用!

社區互助系統在疫情下發揮功用

居住於美國新墨西哥州、長期參與「合作住宅」推廣與諮詢的 Marianne Dickinson,在一篇採訪〈我的合作住宅社區有助於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隔離(My cohousing community helps fight coronavirus isolation)〉中指出,合作住宅的「共同意識」與「討論機制」使得他們可以更聰明、更有效率應對疫情的困境。

早在疫情發生之前,合作住宅社區就已討論該如何建構「社區互助系統」,例如:團體購買、共同就醫、有限度以物易物等,這些「超前部署」的社區安全網絡,在疫情發生後派上用場。因疫情而生的嚴格社交距離規範,卻沒有削弱社區緊密程度,社區互助系統依舊緊密作用,例如:鄰居去賣場前會相互詢問是否需協助購買日用品、日常物資能在一定基礎上交換。試想,如果在一般社區,隔壁鄰居要跟你借醬油,你會不會擔心他前幾天去過任何潛在傳染場所呢?

此外,疫情亦彰顯合作住宅的「社群互助」特色。美國合作住宅協會(Cohousing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例行性的會議中,特別討論合作住宅如何面對武漢肺炎,並討論社區該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供其他合作住宅社區參考。在經過討論後,美國合作住宅協會發布七十條指引,除基本的互信、合作、包容、民主、互助、自助等概念外,還包含一些具體的建議措施,例如:暫停社區共餐服務、關閉共同空間、社區會議改採線上會議、協助需要者購物與就醫等。

Truckee River Cohousing。來源:https://www.truckee.com/
面對疫情,隔離但不孤獨

位於加州的 Truckee River Cohousing 就參考「美國合作住宅協會」的指引,經社區討論後,訂定更細緻的規範。

  1. 共享空間:餐廳與廚房停止使用、取消共食,洗衣空間則規範使用時間。
  2. 私人空間:雖然合作住宅的標配是共享空間,但每個家戶仍有自己的廚房,所以居民在隔離期間僅在自己的住家範圍內飲食與活動。
  3. 戶外空間: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居民可以維持散步、慢跑等運動。

此外,有趣的是,疫情也讓合作住宅更具魅力。即將入住位於溫哥華 Tomo House 合作住宅的Gallen認為,COVID-19的疫情讓她更加速(bolster)了入住合作住宅的決定。Gallen長期以來都在尋找親子友善的社區以及鄰居,Tomo House不僅提供客製化的住宅,更有公共空間可讓孩子在確保社交距離的情況下,跟認識的鄰居自由玩耍。

Tomo House。來源: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
合作住宅並非疫苗,但能合力對抗

合作住宅立基於長期累積的社區信任關係,雖然生活受到疫情影響,但在社區透過民主討論、凝聚共識之後,「社區」仍是最安全的避風港。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浪潮下,許多社區正失去該有的社會網絡關係。然而,從既有合作住宅的運作來看,逐漸消失的「社會網絡」正是面對「看不見的病毒」的有效抗體。比起擁有社區網絡的支持,單獨的生活模式面對疫情更顯得脆弱;緊密的社區關係,並具備合作、互信與包容基礎,正是合作住宅能夠度過疫情難關的最佳力量。

◎ 核稿編輯:翁家德(OURs都市改革組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