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爸媽熱衷買房—我看首爾紀錄片《泡沫家庭》的反思

當房屋買賣成了可一夜致富的商品時,我們所追求的究竟是良好的居住品質,還是可以「錢滾錢、利滾利」的不動產投資?

文:趙政諺(OURs都市改革組織實習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生)

從1960-70年代,韓國經濟起飛、人口急遽增長之際,朴正熙總統開始開發首爾東南部、全煥斗總統則是企圖在三年內蓋滿5萬戶住宅。導演父母親創業、崛起的年代,恰逢美元匯率低、銀行貸款利息低、天然氣價格低,以及政治氣候親商的氛圍,大宗的土地開發、建築營造隨著這股趨勢爆炸性成長。

長鏡頭拉到導演家中,導演父親乘著建築營造市場供不應求的順風車,從原先的工人階級,一路透過買地、招募建築工人、興建房子,最後賣掉的方法,躋升為首爾中產階級家庭;導演母親順應著家中建築營造公司的發展,從原先的家庭主婦,轉型成會思考房子如何設計的室內設計師。

《泡沫家庭 family in the bubble》韓文版電影海報。

房市泡沫了,然後呢?

隨著蒸蒸日上的公司生意,導演父親一次比一次還要豪賭地貸款、投資、蓋房、賣房,然而這般的富裕想像卻在1997年的金融海嘯、首爾都市開發趨近飽和,終告破滅。

土地投機者的房地炒作宛如泡沫般,隨著政局的更迭、經濟發展的變動越吹越大,最終抵不過內部不斷膨脹的壓力,消散在空中。導演家道因此中落,而那些年趁著經濟發展趨勢的物質享受,卻回過頭來不斷刺激著導演父母親妄想繼續透過土地投資,回復以往飽足、耽溺於物質慾望。

導演父親不顧著身上所扛的債務,仍在債務破產之際,居住在離原先居住的奧運村附近,並且終日找尋著土地投資標的,冀望依循著過去的發財模式鹹魚翻身,而不願意投入勞動市場賺錢養家。導演母親則是在家族債務滿身的情況下,投入勞動市場,繼續以微薄薪資餵養一家三口。

泡沫後依舊是美夢!?

諷刺的是,導演因為原本居住在奧運村的緣故,導致在家庭經濟破產後,仍在奧運村附近的學校,與其他家道富裕的同學一起上課,不斷刺激著導演與家庭關係的疏離──「為何背負債務了,仍舊要居住在此?」。

此外,導演上大學後,開始背上就學貸款,心生抱怨著「為何只有我像爸媽一樣,注定出社會就需要背負債務?」。在偶然之間,聽到導演母親以導演的名義,在原先預計開發卻未開發的山坡地購買大片土地,卻向導演說「沒錢付你學貸」。導演家庭的房地產投資美夢,在偶然的秘密接露下,呈現出緊張對立、衝突的關係。

最後導演踏上那塊他未曾生活過、未曾體驗過,卻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地上時,矛盾感頓然而發──究竟我們居住時的土地、房屋,是提供我們安居樂業、圓滿幸福的空間,還是房地市場上,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土地投機客所相中的「商品」?靠著土地投資翻身的中產階級,是奠基在多少四海之處無以為家的家庭苦痛?

泡沫終究會破滅,留下來的是彼此親情的依託,還是物質慾望的無度擴大?


🎥《泡沫家庭》台灣首映與映後座談會

● 時間:9/21(六)14:00-17:00
● 地點: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新址(台北市鎮江街3之1號)
● 報名:250元,線上報名50個名額
● 與談:

  • 黃麗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OURs監事)
  • 鄭中睿(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 蔡佳明(學聯不動產資訊顧問總經理、OURs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