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進】回應青年安居政策論壇之提問

● 此為「台灣基進」針對青年安居政策論壇之問題所回覆內容。

問題一:交易資訊不透明,青年首購權益受損,怎麼辦?
問題二:租屋市場不健全,青年租屋困難,怎麼辦?
問題三:青年買不起、租不好,卻有百萬空餘屋,合理嗎?

以上問題,無論從加重稅制(囤房稅、空房稅)、資訊透明化(實價登錄)、或公共住宅提升(數量、品質)上,台灣基進皆認同、並願意漸進推進。

於此,台灣基進嘗試以不同但較少人提到的角度切入,提出另類實踐居住正義且解決住房需求的方式。我們認為,所謂「居住正義」,是人人都有維持基本居住條件的權利,而不是人人能住到心目中的房子。

因而,居住正義的前提,並不是「房價劇跌」,而是滿足有需要的人住屋的需求。


青年住房需求,在空間上與就業是連動的。所以,相較於雙北的高房價所得比,負擔約莫一半的高雄,仍很多在地青年是無法在住房負擔較低處生活,仍必須離鄉背井遠到負擔最嚴重的地方—台北,尤其是金融業、媒體業、文化等等產業。

過度集中產業與資源,造成人往首都圈集中,造成首都圈過壓。長遠性的調節房價,可以必須從空間上著手。我們提出了:

1. 國土發展平衡並首都減壓,規劃各區之戰略產業,並於區內設置一定數量的公共住宅,就業與居住兼顧!


2. 提升「公共住宅」(包含社會住宅)的量與質,讓條件不足以在現有購屋市場買房的青年,也能有一定條件的居住環境。而透過公部門介入房屋供給與管制公共住宅轉讓,也能讓市場緩步正常化,避免造成房價急跌造成的金融危機,並讓奢侈品與必需品脫鉤。

國土平衡、首都減壓

台灣長期受日本、中國殖民,外來政權在台灣建立的行政中樞都是「省都」規格,要容納指揮國家的機能,就顯得格局不足。以立院來說,更是沿用日治時期「台北第二高女」教室與禮堂,是世界極少數用中學建築開會的國會。

遷都很多人都提過,然而所費不貲,爭議也很大。台灣基進認為,最務實也最能兼顧國土均衡的方案,不是廢除台北的首都機能,而是在風險分散、區域並進的前提下,進行「首都減壓」。

首都減壓,是將部分機能分散,帶動區域發展,也達到機能分散,避免災害癱瘓首都的危機。在311後,日本就有發展副首都和首都機能份散的構想,而世界上也有德國、南韓、南非等國家以多首都或行政部會分散運作。在交通與資通科技發達時代,聯繫已經不再是問題。

以台中而言,具有南來北往的便利性。台灣基進認為,應結合「國會山莊」的政治會議與「烏日車站城」的商業會展機能,打造新的立法首都。

過去立院也曾提出遷建,但經費問題常為人詬病,台灣基進認為,首都減壓的經費部分可由台北機關移出後土地作價成立基金籌募,而國會建設的期程、經費編列或增加均應以「未來屆次之國會」為啟用目標,避免所謂自肥之說。

另外,新機關應「提供新機能」而不只是「單純遷移」。例如,立院不只是委員開會所在,而是結合國會圖書館、委員辦公室、政策研究機構的複合園區。而立院設計,也應結合「學校民主教育機能」,甚至人民表達意見的開放空間,在成功嶺也不會影響住宅、學校等寧靜區。

而放眼全國,首都機能分散也應具全國性視野,例如海洋委員會升級而成的「海洋部」及相關部會,可設在高雄的南部中央行政中樞。而中部、南部的行政中樞,除了指定機能,也該包含平時立院「常規或特別委員會」會議機能,災難時「備份支援」之能力,並整備高安全性的資通環境。

透過首都減壓,可以帶動國土發展,增加抗災能力與國家團結意識,成為「美好台灣國」的中樞神經網路!

機能提升的公共住宅

台灣基進希望公共住宅數量繼續上升,但更重要的是讓「公共住宅機能提升」、以及「結合國土計畫促進人口回流」。

去年,台灣基進在地方選舉中,就很強調「三公一微」的政策,其中的三公,是指透過與「公共運輸」共構「公共住宅」,並在社區結合「公共托育」、「全齡照護」與「全民運動據點」,降低青年住行、生育、扶老成本,讓新手父母安心生活,小孩安心成長,不需犧牲工作,無後顧之憂。(備註:「一微」指的是「微型創業獎勵」,因為超出居住正義政策範疇,因此暫不在此深論。)

台灣基進認為,公共住宅的建立,應配合捷運、台鐵站點開發,優先與軌道結合共構,讓社會住宅得到良好交通條件,這部分應納入「前瞻計畫」幾個重大軌道建設的中央補助條件中,例如台中捷運藍線、台鐵山海環線、都該盤點公有土地,讓年輕人有機會隨著建設完成而入住沿線。

同時,公共宅也不該只是迎合需求,而是創造需求。台北房價高,我們就把資源給台北蓋最多公宅,看似解決住房問題,但卻是加速年輕人移動到台北。

該做的是,在中南部引進產業同時,也同時做好公共運輸建設與住宅供給,以足夠的機會和更好的居住條件,吸引年輕人回流!

結合國土計畫重新配置產業與公共住宅,實踐居住正義,同時也翻轉台灣「北部一極化」趨勢,才是前瞻發展之道!

整合公共住宅服務

如果你想要入住社會住宅,現行的方式是去縣市政府住宅單位的網頁看看,有沒有符合承租資格,然後進一步向地方政府洽詢,可能還要準備一些文件去申請。而若是社宅到期,或是要搬家想申請別的社宅,都還要重複這些手續。

另外,若有較長期的人生規劃,想要獲得更有保障的住宅使用權,可能就不想考慮「只租不賣」的社宅。但國宅、合宜宅…名目眾多,又不一定排得到,該怎麼辦呢?

中央整合個人購屋帳戶

為了讓個人購屋更無負擔,可由中央整合成立「個人公宅帳戶」機制,由參與國民自行決定是否提撥薪資進入帳戶,同時依需求進行媒合、排序。

在做好資安加密前提下,此帳戶可整合稅務、社福、婚姻育兒狀況等個人條件整合,自動列出資格,並依需求建議使用者可獲得的住屋。在台灣資通科技發達,連報稅系統都可以大幅進化的狀況下,要做到這樣沒什麼難的。

在此帳戶下,可整合各縣市資訊,就算搬遷後,也能很便利再其他縣市申請公宅。另外條件比對中也可列出各縣市公宅資源,「資訊透明化」的競爭,可刺激地方政府改善公宅政策,來吸引年輕人移居。

讓公宅財務永續循環!「公宅帳戶」和健保、新加坡公積金等「強制加入」的制度不同,他屬於「非強迫」加入,但也因此非屬普及性社福,政府不會直接提撥金額補貼。

然而,可以由改革「住宅基金」為資金來源,將國民存入公宅帳戶之資金、以及公有土地開發之所得做高效率管理運用,獲得之收益,部分提撥回沖至個人帳戶中。因此,存入公宅帳戶的資金,獲益將比一般投資更高,但本金可領回,獲益不能領出,僅能用於承租社宅、或購買公宅地上權。

這樣一來,透過科技降低資訊流隔閡的不便;透過獎勵讓青年有儲蓄動機;透過公宅興建政策與良好財務管理,以及「土地利益再分配」機制,讓公宅能持續增加、永續經營,並以青年負擔得起的費率,供應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