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住宅案例】德國卡爾斯霍斯特(Karlshorst)跨世代合作住宅:淺談校園閒置空間轉作住宅的可能

文:楊恭豪(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士生)

都市化的過程中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臺灣的校園空間同樣也面臨到閒置與轉型的議題

校園中閒置空間的產生是因原有教育功能的的消失,造成使用效能偏低,這與都市化過程造成人口移動、原有校舍的規劃不當、年久失修等有關。因此,將校園的資源做整體規劃的方式並納入都市發展觀點成為備受討論的策略之一,檢討這些空間的特性並適性再利用,可能採取的方案像如與周遭社區結合在地老化、配合國家政策興建住宅等。

在《合作住宅指南》中提到位處在柏林近郊的一座由荒廢學校改建而成的合作住宅──卡爾斯霍斯特Karlshorst學校建築再利用的多戶住宅,是二戰後被閒置的校園,其住戶的組成橫跨了許多的世代,包含了長者、身心障礙者、須受保護的青少年等等。然而,它之所以能成為德國眾多合作住宅中的標竿,在於它實踐了一種既獨立自主卻又能相互協助的社會關係,也突破了在我們生活中認為以「物業管理」為主的居住型態才是有品質、有保障的刻板印象,更凸顯出自主管理的重要性,成為能持續運作的重要關鍵之一。

這所老學校仍是一個學習的場域,我們花了許多功夫整合每個世代各異的喜好

住在這裡的Günter Richter與Elisabeth Richter,為了老後的生活決定搬進卡爾斯霍斯特這間合作住宅,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與跨齡世代一起相處、互助,因此,每個月參與的會議對住戶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偶爾隔壁鄰居的小孩會來他們家裡串門子,但每個孩子也會有各自的輔導員,所以對於教育這方面不會涉入太多。

卡爾斯霍斯特(Karlshorst)合作住宅外觀。資料來源:Berlin.de
卡爾斯霍斯特(Karlshorst)合作住宅內不同年齡的住戶聚會討論。資料來源:NaCSBA

自建住房合作社與三疊紀基金會共組特殊的財務模式,使得合作住宅計畫可以不斷持續下去

在2006年的自建住房合作社(SelbstBau)買下了在柏林這間卡爾斯霍斯特的老學校,並在與三疊紀基金會(Stiftung Trias)的合作下取得這塊土地的產權,以99年的產權作為租賃給自建住房合作社,同時也能讓自建住房合作社得以長期穩定地使用這塊土地,免除價格漲幅的風險。在這兩個組織相互輔助下,使得這樣具有實驗性質的合作住宅計畫可以長期且持續的運作。

全臺辦理校園空間活化情形。資料來源:教育部

面臺灣未來人口的變遷,校園空間閒置問題能否以合作住宅模式運作?

以「合作住宅」去思考臺灣校園閒置空間的再利用是值得借鏡的經驗。對於校園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台灣可思考與社福資源結合並持續發展。然而,臺灣所面臨的困境在於體制上的突破與空間活化所需的資源。在體制上需要有法令的支持、社會福利的連結與教育決策單位的意願;在資源上則不僅是侷限在空間上的取得,甚至包括人力、整合等。因此,對於校園閒置空間的再利用除了在前置作業上有相當的困難性外,也在後續營運的永續發展有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