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住宅】康旻杰X曾旭正:《合作住宅指南》推薦文

康旻杰:合作、協同、分享,正是共居文化中召喚社區認同的不二法門

關於合作住宅的想像和理解,無妨從家的角度思考,一種非原生家庭、可自主選擇家庭成員、一起分擔責任義務的居住形式。而這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成員可能來自不同背景和年齡,在成家的過程,透過非階序式的集體決策和密集參與,差異個體不斷討論協商,從規劃設計到營運管理,逐步形塑出共同價值和共居模式。

因為基於自治與分享,合作住宅的大家庭有意識地創生了所謂「意向社區」的樣態;而在房地產/物業管理導向的市場住宅及大規模營建、以量為先之社會住宅的兩極之間,回歸社區基礎的合作住宅反倒像具挑戰性的社會實驗。這個社會實驗也是具體的空間實踐,每個真實的案例都在落實兼具進步性和理想性的住居概念,但又無可迴避地接受各種日常生活相處細節的考驗。

曾旭正:市場之外的另條道路其實更美好、更貼近幸福!

合作式住宅以合作為前提,以合作社為組織方式,這對當前台灣社會的發展有很深刻的意義!

台灣社會因著曾經戒嚴,被剝奪了集會與結社的自由,造成幾代人不懂得如何面對公共事務:不會開會、無法集體議論;也不知如何民主平等地運作社團組織。對事不對人、合作分工課責等。即使迄今這個社會已經解嚴卅多年,但由於欠缺有意識的、有計畫的自我療癒,所以雖然社區營造蔚為風潮,人民已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但社區組織的能量依然不強,組織性的合作仍不普遍。個人主張,為了台灣社會能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全面推廣合作社的理念與實際運作,以合作社作為下一階段延續社區營造成果的組織型態。

以合作方式來生產住宅、創造團結的集體生活方式,在高房價、投機風氣盛行的台灣社會,更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合作自建可以降低房屋成本,讓更多人可以獲得物美價廉的住宅;產權歸合作社共有則可以斷絕投機買賣的機會。共住共營的集居生活,更可發揮相互照顧、支援弱勢者的社會功能。

期待這本《合作住宅指南》的出版,有效帶動台灣社會更多人投入合作住宅,組成更多合作社,創造出一個個案例,讓更多人看到市場之外的另條道路其實更美好、更貼近幸福!

◎ 本文刊登於2020三月份《週刊編輯》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德國id22是一致力於推動合作住宅理念與實踐的組織,也是OURs長期交流的夥伴團體。他們自2003年起持續性的組織柏林及歐洲其他城市中各類型自發的、社區導向的合作住宅計畫的交流,並於近年出版《合作住宅指南》一書,著重藉由多個真實的案例,描繪出合作住宅多元面向與動人的空間品質。

OURs認為此書十分合適做為在台灣推介合作住宅的入門讀本,經向id22提出此構想,順利獲得其同意支持,此即本書翻譯出版之緣起。該書重點是對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社區自主、由下而上、合作共享—做提綱挈領揭示,並據此說明歐洲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的合作住宅概況,以及多種不同類型取向合作住宅可能,如跨世代、共老、身障者等。

專業推薦

  • 李修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 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2014-2018)
  • 林盛豐(監察委員、實踐大學學建築設計學系客座教授)
  •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 黃益中(公民教師、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各大網路書店、實體書店均有販售

博客來|https://bit.ly/2JeY18j
誠 品|https://bit.ly/2ppOPrd
讀 冊|https://bit.ly/361M9Ar
金石堂|https://bit.ly/2PsoFhW

團體購書歡迎私訊OURs都市改革組織粉絲專頁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