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住宅案例】 德國磨坊區(Mühlenviertel):由「市民組織」主導的廢棄工業區再發展計畫

文:林于婷(台大城鄉所研究生、OURs都市改革組織實習生)

「合作住宅」相較於一般住宅,更強調居民的共同意向、產權集體共有,以及高度參與社區與住宅興建的過程。

在《合作住宅指南》一書提到的德國磨坊區(Mühlenviertel)案例,其合作住宅的產權雖為住戶私有,但興建的過程卻以居民自行規劃、建造為主。因此,住宅的價格並非由市場而定,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

此類型的合作住宅社區,在開發機制上獲得政府與銀行協力,也有越來越多市民感到興趣。其顯現出的「合作」、「自主」精神,正是可以作為台灣社會借鏡的居住想像。

磨坊區面積約4公頃,目前約有700位居民。 圖片來源:Manfred Grohe
棕地再生:政府協力的工業區再開發

「棕地」(Brownfield)一詞源自於美國1996年正式定義為「被遺棄、閒置或低度利用的商業或工業土地」。面臨後工業化時代,無論是台灣、德國,都出現不少這類已被開發的土地,在國家產業轉型、都市人口增加之際,必須重新規劃該土地的利用。

磨坊區(Mühlenviertel)位於圖賓根德倫丁根地區(Derendingen District)中心地帶,為閒置的工業區。2003年,德國政府成立土地開發機構,目標是取得閒置或複雜的基地,進行都市再開發。

2005年至2009年,磨坊區的開發逐區進行。但德國的開發作法和台灣大大不同。台灣常見的都市再開發,是將土地的產權整合、建物拆除後,直接交由建商興建住宅。因為政府無力負擔開發成本,只好交由建商進行開發。反之,德國的都市再開發計畫,雖同樣交由「民間」進行,但卻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由一群自行組織、合作的居民,成立住宅團體,自行負責住宅建造的所有過程。

由居民自行組建的團體,稱為「營建社區」(Building Community)。磨坊區的開發面積為4公頃,共有25個「營建社區」投入再開發計畫,建築型態多樣。此外,亦有其它民間組織負責規劃此區的高齡者照護服務。

2005年開發前的磨坊區,只保留了左側的雜誌印刷廠。
2018年已開發後的磨坊區,其中多為住宅,以及一些商店,提供不同的生活機能。
「營建社區」的存在,讓居民能自力建造住宅

「營建社區」在德國是一種民間組織,由居民自行組成。這群人為了本身的居住使用目的,集結起來規劃、建造住宅。優點為施工費用較低、貼近使用者的設計、理念相近的鄰居。完工後的公共區域,會由組織負責管理。

「營建社區」(Building Community)字面上看起來是「社區」,實際上指涉的是一個「組織」,為「私法人」,可能包含公司、合作社、NGO等型態。這種由居民所組成的組織,因擁有相同的理念、生活選擇,而決定共同出資,和成員們一起參與住宅設計和建造,最後成為彼此的鄰居,共享公共空間、打造專屬的居住氛圍。

磨坊區中有幾個「營建社區」案例可供我們想像。「原初」(elementar)社區中的十棟公寓,皆為零耗能建築,在建造過程中不產生任何能源成本。此構想原本是建築師與住宅管理單位提出,後來吸引了感興趣的民眾加入,並且參與公寓設計,達到生態、永續的社區理念。

「綠樓」(Green Lofts)社區則是將公寓中的樓梯間,以挑高的天花板形成開放、明亮的公共區域。居民們在樓梯間種滿植栽,形成「綠色階梯」,大天井在不久後長成一片綠洲,許多居民喜歡在這裡活動,讓公共空間充滿活力。且居民包含年長者、退休父母、單身族群,形成異質多元的社區。

綠樓(Green Lofts)社區的樓梯間栽種植物,空間充滿明亮與綠意的設計。圖片來源:planungsgruppe agsn
將房價交給興建成本決定

「營建社區」的模式,讓居民們自力規劃、建造合作住宅,依自身需求與預算規模,規劃合理的住宅單位。也因此,住宅不再被視為市場上的一種「商品」,少了建商從中獲取高額利潤,住宅價格回到成本面,不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居民可負擔的價格。此外,自立營建的住宅社區,也更能以「使用者需求」設計,規劃住民生活上所需的空間。

原初(elementar)社區的建築立面配置太陽能光電板,自行供應社區的能源需求。圖片來源:Tourenportal .tübinger um:welten
過往的工業痕跡,如今的多元社區

磨坊區(Mühlenviertel)的蛻變,除了「營建社區」組織的參與,也包含政府如何看待都市整體發展。圖賓根市規劃與建設業務首長柯德‧澤爾克(Cord Soehlke)提到,如何在密密麻麻的都市紋理中,將空地和間隙轉化為有生命力的空間,並強調公民參與,才是重要的問題。

磨坊區不僅從開發模式中,展現自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力量,其「磨坊區」的名字,也是來自市民的提名徵件。而該區被保留的露天溪流(老磨坊溪),以及中央機具倉庫,讓人能看見此區過往的工業痕跡。這些地景也成為磨坊區的特色與活力,見證再開發後的土地,仍保持原本的生命力。

磨坊區中的公共空間,以植物和木頭擺飾作為自然意象。圖片來源:https://www.agsn.de/

◎ 核稿編輯:翁家德(OURs都市改革組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