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都市主要計畫暨細部計畫案【線上專業連署】

◎ 發起團體: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建築改革社、都市改革組織、都市設計學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增加中(依筆畫序)

說明

2020年4月23日,很遺憾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細部計畫」。計畫美其名要「解決社子島的問題」,但要解決什麼「問題」?從未被認真討論和定義。細讀北市府以全區區段徵收來推動的「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真正會被計畫「解決」掉的,恐怕是社子島的弱勢族群和在地文化。

隨著計畫程序不斷推進,反對居民卻不斷增加,居民自主性反對區段徵收的連署,在沒有宣傳的情形下,已多達二千餘份。為何一件以「保護社子島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目的的社子島開發計畫,反而讓不少社子島人寢食難安,甚至必須不斷抗爭?而類似這樣的都市計畫問題,卻在我國烽火四起。

2020年6月17日監察院公告109內政0023對「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島地區開發計畫」提出糾正文,其中提到:

「在民主社會中,重大公共政策的制訂,應該兼顧民意與專家的意見……。爭議性的公共政策之決定過程,應該採取審議式民主的決策模式,即在做成決策之前,由不同利害關係團體的民眾進行審議辯論的民主程序,由民意決定興建或不興建……。民意決定重大政策的『戰略(方向)』,專家則決定『戰術(細節)』,兩者分工,則可破解兩造之爭議,凝聚「最大公約數」,制訂於民有利的公共政策。」

社子島開發計畫遭監察院糾正,正是提醒臺灣都市規劃界:應重新思考規劃倫理、反省並嚴正看待都市計畫造成的人權侵害問題。從都市規劃的面向,我們看到社子島開發計畫的幾項嚴重問題,包括:

無視社子島原有生態、聚落紋理及文化脈絡

社子島在1970年於《臺北地區防洪計畫》中被列為「洪泛區」之前,就已存在許多超過百年歷史的河岸聚落。其有形文化資產不僅包括單棟的歷史建築,還有因禁限建保留下來的聚落紋理;此外,延續至今的無形文化資產也十分豐富,如元宵節的「提燈打賞」及「夜弄土地公」、端午龍舟祭、和伴隨在地宗廟祭儀的軒社曲樂文化等,與聚落的祭祀圈、信仰圈、生活圈、及宗族關係緊密鑲嵌,皆是無可取代的民間文化瑰寶。這些不但是社子島、也是臺北市的文化資產,見證了臺北市的空間演進。長期以來,聚落與周邊生態及農耕環境維持著緊密的關係,呼應水岸自然環境的建築座落方位,承載過往農作肥料運送的碼頭,並毗鄰豐富潮間物種棲息的水岸濕地,已然是臺北市碩果僅存的生態與文化交錯群落共生的場域。再者,正因為社子島還保有傳統的聚落紋理,緊密的鄰里關係維續了相互支援、照顧的綿密社會網絡,因此其擁有的社會韌性更是一般都市環境中早已喪失的重要資產。

然而,社子島開發計畫採取全區區段徵收,完全沒有考量上述豐富的脈絡。在文化資產的空間規劃上,竟僅是「調整劃設公園用地」,如此將會徹底撕裂文化資產的「地方文化脈絡」;許多社子島居民不斷要求「保留九大聚落」,如此由下而上自發提出的概念,充滿了民眾生活、鄰里意識、及社區情感,應是規劃社子島最重要的基礎,然而,北市府專業知識掛帥,貶抑地方知識,對此訴求全然漠視。社子島開發計畫「整個夷平、從頭來過」的開發方式,做法極為粗暴,不但剷除社子島豐富的地方性,也摧毀目前兩河匯聚島上的生態棲地,更造成社子島民眾嚴重對立,讓多數民眾焦慮恐慌。 

如社子島開發計畫這般無視基地原有的空間、社會、與生態脈絡的開發模式,早在六、七〇年代的西方就被徹底檢討並唾棄,但作為臺灣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今天卻仍然選擇採取如此落後的開發模式,對硬體空間的關注遠大於真實居住在土地上的居民,儼然將開發基地視為白紙。這樣的規劃,同時違背了環境倫理與都市規劃的專業倫理,甚至可說是對專業價值的棄離!

圖片來源:鳴人堂 / 聯合報系資料照
爭議疑慮不願檢討,社會溝通徹底失敗

將近50年以來,臺北市政府陸續提出社子島開發計畫,然而均充滿爭議,柯文哲主政之北市府所提出之計畫亦不例外,造成在地民眾與市府,以及在地民眾彼此之間的嚴重對立。部分居民不斷呼籲北市府應先積極取得在地居民對於開發計畫的信任,先行處理爭議問題,再進行後續相關程序。但北市府充耳不聞,無論是環評的家戶訪查、聽證程序的辦理說明、剔除區段徵收範圍說明、都市計畫或環評等審議程序,居民不但無法取得並充分理解相關資訊,而且還得在倉促的時間內回應或提出疑慮。在北市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2次會議中,即有委員提議希望市府強化「社會溝通」工作,但最終僅於4月9日辦理一場協商會議,且僅11位民眾出席,會議不歡而散。

在社子島開發計畫的推動過程中,北市府舉辦過相當次數的說明會,其意圖均是「說服」,既不願聆聽也無誠意溝通。北市府始終堅持其在冷氣房辦公室畫出來的規劃圖,面對各界不斷拋出的疑慮,頂多以微調計畫敷衍,而不願檢討其計畫之根本結構與邏輯,始終拒絕檢視全區區段徵收之合理性與必要性。北市府始終如一的高傲與固執,讓許多社子島居民失去信任,其信用徹底破產,社子島開發計畫的「社會溝通」徹底失敗。

一味強行通過,都市規劃如何取信於民? 

目前全臺灣所有正在辦理區段徵收計畫的土地開發案,影響範圍難以計數。光是社子島開發計畫,就牽涉了三百多公頃土地、一萬多民眾的生計,甚至還可能主宰了弱勢居民的生死。但台灣都市計畫人口已超編至少六百萬人,且依照國發會的人口推估,臺北市的人口減縮趨勢已勢所難免,北市府若欲強化核心區的公辦都更及門戶旗艦計劃,應節制新的都市計畫。然而,社子島開發計畫仍膨脹原居住人口三倍以上的容積!此外,即便「生態社子島」的計畫內容與郝政府時期提出的「台北曼哈頓計畫」完全不同,但柯市府取巧採用「變更」主要計畫的方式,迴避「政策環評」,不檢視開發及全區區段徵收的必要性及公益性,僅以極低投票率、毫無公信力的I-Voting狡辯開發計畫的正當性。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雖然通過「生態社子島」主要計畫,卻有但書:北市府必須在細部計畫修正中做到聚落保存、戶戶安置、及召開聽證。這但書卻凸顯了主要計畫進行過程竟連基本的文化資產普查、家戶訪查、產業調查、居民的安置條件需求等,都未徹底執行。北市府的細部計畫,除了沒有落實聚落保存、戶戶安置,也未辦理真正需要的「區段徵收」聽證,其舉辦的「安置計畫」聽證,卻辦得宛如公聽會的說明現場。

然而,問題重重的社子島開發計畫竟能通過重重審查,顯示都市計畫審議機制出了嚴重的問題!在地居民、公民團體、及專家學者在審議過程中一再提出質疑,卻如狗吠火車,甚至連部分都審委員及環評委員的批判和疑慮也不敵市府強大的開發意志,一路闖關通過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的核定。而且,此計畫還將採可能違憲的「先行區段徵收」模式,迫使在地居民群起抵抗,自組自救會與希望配合北市府加速開發的促進會抗衡,導致部分鄰里關係裂解。一個擬解決社子島長期禁建問題的計畫,還未執行就已造成社會分裂、家庭失和,如此的都市規劃如何取信於民?

圖片來源:鳴人堂 / 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們的訴求

鑑於上述問題,我們嚴正反對北市府強推的「生態社子島」計畫。就此,呼籲都市計畫、景觀、地政、建築等空間專業界,重新省思專業者的角色與行為,支持以下訴求,共同改變我國都市規劃的缺失,營造正義、生態的永續城市

一、針對「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暨細部計畫案」
  1. 重新檢討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內容,尋求可行替代方案,以符合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要求聚落紋理及文化保存之條件。
  2. 加強在地民眾溝通,針對居民最重視之「區段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辦理聽證程序,強化以在地民眾作為規劃的主體性。
  3. 安置計畫之規劃應與原有社區聚落結合,第一期施工期間,無論是工廠或居民,均應有中繼的安置方案。
二、針對「都市計畫」制度檢討
  1. 都市規劃應自律訂定《規劃專業倫理規範》。
  2. 落實開發影響評估
    • 重大開發案無論係採新訂、擴大或變更都市計畫,甚至舊有都市計畫之變更或通盤檢討,應辦理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 都市計畫規劃流程應納入「社會影響評估」制度,改善都市計畫對社會議題的管理,促進受影響社區之權益外,亦可有效確保負面影響被正確指出有效減緩。
  3. 合理土地開發機制
    • 重大開發案應採行何種開發手段,應先廣泛召開公聽會蒐集意見及爭議,並針對爭議問題辦理聽證程序。
    • 檢討「先行區段徵收」之合憲性。在都市計畫尚未公告實施前即進行土地徵收並不合理。
    • 徵收及區段徵收程序,嚴重侵害人民基本權利,應開放民眾旁聽參與及陳述意見。
  4. 強化民眾參與及資訊取得
    • 都市計畫擬定階段應設計民眾參與討論機制,提早讓在地的爭議問題納入規劃階段即早解決。
    • 資訊公開不應只有公開展覽之方式,應與在地居民共同建立便利取得相關開會通知、會議資料,且考量弱勢族群的資訊告知義務,設計有效的資訊公開網絡。
連署名單(每日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