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s合作住宅】2020年度成果|紀錄片《合作宅一起》全臺社群串聯放映計畫

OURs在2018年6月組團參訪德國「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返國後積極投入倡議,將「合作住宅」視為公民自立,有別於市場、政府供給的第三種住宅供給模式,迄今已辦理兩階段巡迴活動,累積豐碩多元社群連結及成果。

其一為2019年《OURs合作住宅巡迴演講計畫:借鏡柏林,台灣合作住宅的下一步!》由OURs提供「講者資源」至全台各單位、組織進行主題演講,在台灣對合作住宅相對不熟悉的條件下,共有8個單位申請,包括社團法人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暖時光社會企業(暖時光咖啡)、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北教委會、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成功大學人社中心、江山藝改所等等團體,每場次均有20位左右聽眾參與,初步播下合作住宅的種子。

其二則為2020年《紀錄片「合作宅一起」全臺社群串聯放映計畫》,OURs取得該片授權並完成中文翻譯,因上半年COVID-19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實體活動,延至下半年重新啟動。同樣由OURs提供影片和講師資源,反應踴躍,第一階段規劃至年底,包括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PCC(平台合作主義)研究社(上海群島書店、臨海再望書店放映)、彰化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新竹分社教委會(新竹、桃園站放映)、尋俠堂、花蓮伍佰人·五百事、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福祉委員會、台東書粥獨立書店、台中築生文化協會、台東晃晃二手書店、林口社區大學、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台北、花蓮場放映)、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台中好伴社計、政治大學社會創新大使團、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崔媽媽基金會,總共23場次,交流累積約625人次,想要認識合作住宅的社群明顯增加,萌芽推向行動將是OURs下一步進程。


第01場

2020年7月12日(日)@ 台中社會創新實驗基地(台中)

參與人數:25人|申請單位:台中市友善住宅合作社

合作住宅推動聯盟的夥伴台中友宅,自2018年成立以來,雖然在尋找合適土地上尚未能順利啟動,仍持續用心經營在地社群、擴大更多志同道合者,凝聚更多共識力量。除了紀錄片放映,未來還有一系列合作住宅沙龍,從生活、建築、財務規劃等不同面向切入介紹,打造合作宅路途漫長雖辛苦依舊一步步扎實走。


第02場

2020年8月21日(五)@ 新富町文化市場(台北)

參與人數:46人|申請單位: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合作宅一起》全臺巡迴放映計畫正式開跑,第一站來到新富町文化市場,邀請到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康旻杰教授映後座談,啟發大家對居住更多層次的想像。他以文化的角度解讀,提點住宅應是居住的容器,而非將我們綁住的財產。當住宅成為「家」或「認同的場域」,甚至是「生活的所在」,將會形成特定的「生活文化」,直搗黃龍點出住宅文化尚未在臺灣著床的課題。並藉由housing 一詞說明最重要的是居住權,這並不等同於所有權(ownership),進一步試問「有沒有另一種『家庭』的形式?」揭示co-housing可以是一種沒有血緣的家庭組成,成員之間的連結即為「包容」。

而這樣觀念轉變的關鍵,將落在我們能否接受這樣的生活文化。就合作住宅在臺灣當前的可行性來說,目前已經有許多組織團體透過改善現有空間形成「共居 (co-living)」。此外,比如眷村、美軍宿舍等文化資產與空間,除了轉型成為藝術村,是不是能讓原本是住宅的住宅,回到「住宅」的身份?這些案例都將可能推展更多臺灣住宅文化的可能。


第03場、第04場

2020年8月23日(日)@ 群島書店(上海)

參與人數:50人|申請單位:PCC(平台合作主義)研究社

2020年9月11日(五)@再望書店(臨海)

人數:15人|申請單位:PCC(平台合作主義)研究社

《合作宅一起》的迴響不只在臺灣,也串連到上海的社群。滿場對合作住宅好奇的觀眾,其中不少為建築、城市規劃、社區營造從業者。這場活動邀請了城市微更新研究學者孫哲、長期推動公眾參與的實踐者孫大偉、以及教育工作者趙伊人作為嘉賓,分享關於共居與共生的歷史脈絡與思考,映後也連線OURs彭揚凱書長進行討論。

本次研習沙龍由「平台合作研习社」、「城市油雞促進局」、「群島BOOKS」聯合舉辦。「平台合作研习社」是一個致力於探索合作社、平台合作主義之研究與實踐的開放社群,他們後續還將推動更多聚焦合作住宅的共學活動。


第05場

2020年9月16日(三)@ 橫街工作室(彰化)

參與人數:15人|申請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OURs這次來到鹿港小鎮,相遇「鹿港囝仔」。在橫街工作室老屋二樓,十幾個夥伴聚攏,張敬業堅持,還是要儘量碰面,才有機會對話。映後,有人感嘆,其實就算本地人也買不起房啊!也有人分享,比較喜歡大家庭的關係,希望有機會實踐。從社區營造連結到真實的生活狀態,既有累積的社群網絡,便於增加討論聚焦共識,讓組織共居的可能越來越近。

鹿港囝仔是一群回到家鄉找尋機會的青年,他們想:「如果回家沒有想要的工作,那就自己打造吧!」不是浪漫的返鄉青年,也不是喊空的地方創生,他們用故事、用影像、用文化、用食物、用藝術節、用友善環境的態度,用款款熱情和紮實的社造行動,讓自己的在地活得有意思,活力更感染了周遭社群一起動起來,2012年創業到現在已簇生出七個品牌,滾動一切發動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第06場

2020年9月18日(五)@ 主婦聯盟合作社新竹站(新竹)

參與人數:17人|申請單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新竹分社教委會

如同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合作住宅訴諸的也是一個不同於市場住宅的模式。試問,我們一定要跟開發商買房子嗎?我們不能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參與嗎?傳統觀念有土斯有財面臨高齡少子、房價高漲的挑戰,過去以「家庭」跟「私有產權」建構的社會也需要轉型。

就讓房子回到居住使用,讓「社群」可以落地生根吧!位於新竹在地的台灣樂齡住宅合作社也出席參與,分享共老的核心理念,許多聽眾都充滿興趣,一起期待後續的進展!


第07場

2020年9月23日(三)@ 尋俠堂(台北)

參與人數:32人|申請單位:尋俠堂

來到葡萄酒鋪尋俠堂其實並不奇怪,一處聚集愛喝酒常客的在地小酒館,不就是合作住宅最重要的意向型社群嗎?熱情的堂主樂意提供酒友其他服務,主題從花藝到哲學或像這次的公益放映,席間還免費提供三款酒試飲。觥籌交錯當中,參與者有建築師也有租屋服務的專家,住宅生產模式裡方方面面的人才我們都需要多接觸、擴散合作網絡!


第08場

2020年9月27日(日)@ 伍佰戶社區(花蓮)

參與人數:35人|申請單位:伍佰人·五百事

花蓮山好水好,壽豐鄉伍佰戶社區座落於鯉魚山及東華大學之間,集合式住宅環境優美被綠意圍繞。申請夥伴「伍佰人‧五百事」由20位年輕世代組成,推出「Talk-Talk我們來談談」社區系列活動,結合影片放映、二手市集、卡拉OK聯歡、主題導覽、地區地圖設計工作坊、中秋晚會等設計,豐盈整個初秋。

三、四十位觀眾大小朋友都有,塞滿活動中心教室好不熱鬧。曾住過德國的住戶高帆也加入映後對談,他說,女兒就是在這裡出生很有感情,就個人參訪德國生態村的經驗,確實新入住者需面試經同意後試住,無論如何,一群人很重要。

伍佰戶也是因近年管委會組成年輕化,企圖擾動這建成20多年的社區,思考社區能否更合作化?共享汽車可能嗎?大家討論你來我往熱切極了,既然相聚,則關心實現共好的未來可能。

走晃社區,八哥黑板樹上叫,球場上小朋友打羽球、騎腳踏車經過,徜徉自然中生活。團隊成員笑說,初始想辦影展,因擔心參與人少,就開始訪談住戶,弄著弄著便搞出了刊物、小型攝影展、社區歷史脈絡特展等等,斜槓到不行。許多東華學子或教職員居住於此,亦吸引了來自台灣各地,追求友善環境、開放教育、藝文創業等價值的移居者,人口背景相當多元。短期居民或資深住戶,對合作、對社區不同想像,留下而打造理想家園,唯有自己化身理想家。


第09場

2020年10月6日(二)@ 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工作室(台北)

參與人數:27人|申請單位: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福祉委員會

主婦聯盟提供《合作住宅指南》作為映後有獎徵答之用,似乎起了部分引導大家聚精會神看片的效果。現場近30名參與者搶答問題,熱烈回饋感想且分享意見。

聽眾對於德國政府釋出土地,以提案的構想決勝負,而非單純以價格高低方式來決定獲選者,感到好奇與欽佩,並指出期待未來台灣若能仿效此模式,必能促進實現更多的、好的構想案例,帶動社會創新和優質發展。

大家也紛紛提及對於志同道合、價值觀相近的朋友能夠住在一起,以合理可負擔的成本,共同打造幸福居所感到很欽羨,希望未來亦能夠實現這樣的美夢。


第10場

2020年10月9日(五)@ 書粥獨立書店(台東)

參與人數:15人|申請單位:書粥

來到(以台北為中心)相對有點遠的獨立書店,室內的確有點小,在這裡放嗎?對啊,得到一個悠哉彈性的回答,再小的念頭或空間不會是限制而是開始。去年開店的高耀威也不像老闆,還有顧店換宿的夥伴互助。下午陸續借來投影幕、麥克風音響,小鎮微光,書粥首場紀錄片播映就《合作宅一起》啦~

觀眾有常客、在地居民、民宿老闆、社福基金會的社工、剛好來長濱玩的社區營造工作者、媒體工作者,還有來自忠勇村、成功鎮的朋友,幾乎都是認識的社群網絡。這裡用公里來計算遠近,會踏進小客廳,差不多是心意。

高耀威表示,這幾年對居住型態想很多,還是希望透過合作有所實踐,嘗試突破現有不是買就是租的路線。考慮到隔壁阿嬤就寢時間,影映會準時在九點結束,雖意猶未盡但鄰里之間得協調生活,即”Co”mmunity oriented(社區導向)的一環。就像一位參與者分享道,他認為合作住宅比較是一個點、一個點串連起來,就會變成一個成熟的民間條件。


第11場

2020年10月13日(二)@ 主婦聯盟合作社桃園站(桃園)

參與人數:12人|申請單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新竹分社教委會

可惜陰雨綿綿,報名的朋友只有一半出席,但映後發問依舊踴躍。有位聽眾錯過上次新竹場,特地前來補聽,他表示,兩年前曾經在新竹做過共生公寓,養蜂、養雞、種菜啊,雖然後續搬出,不過對合作宅一起還是很有興趣,希望可以持續累積技術層面的知識以備應用。

OURs甫結束上半年營建署委託「合作住宅政策及機制規劃」研究案,調查了住宅合作社發展迄今不振原因並釐清法令、融資、稅務等當前推動課題現況。


第12場

2020年10月30日(五)@ 築生講堂(台中)

參與人數:30人|申請單位:築生文化協會

築生特別邀請黃明威建築師擔任映後與談人,跟彭揚凱秘書長展開精采對談。


第13場

2020年10月30日(五)@ 晃晃二手書店(台東)

參與人數:30人|申請單位:晃晃二手書店

本場次來到台東市經營10餘年的晃晃二手書店舉辦,雖名為二手書店但也同步經營販售及推薦涵蓋面廣的各式主題新書,均由多年前從台北移居台東定住的經營者「素素」親自選書。晃晃書店除了經營販書、推薦書、搭配咖啡等飲品及溫暖的「日光」外,也不時舉辦主題講座,推廣新理念及促進地區的交流對話。

經過簡報引介及觀看《合作宅一起》影片,台東地區的朋友對於合作住宅的理念及作法頗有高度興趣及好奇,也有兩組朋友們表達有興趣後續以合作住宅的方式來籌建高度客製自主的「家」。 主持人江盛醫師(前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總醫師)博學多聞,熱情分享其觀察國外合作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經驗。

不少現場朋友對於產權是否以「共有」方式來持有較為遲疑,認為在台灣及華人地區一般人比較不易接受產權共有模式。此外,對於以合作住宅方式營建及管理下所需負擔的房租與一般市場租金間,有多少的價差?也是被關注的焦點。參與本場次的近30位聽眾朋友中有多位現職政府部門,對於如何於台灣現實環境中可理想施行的細節也多所提問,討論氣氛熱烈而有不少迴響。


第14場

2020年11月3日(二)@ 林口社區大學(新北市)

參與人數:95人|申請單位:社團法人新北市愛鄉協會

結合林口社大秋季公共論壇週的活動,早上由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曾偉豪主講「居住正義與住宅政策」,晚上則是紀錄片上場,教室滿滿人潮,吸引了近百位對住宅議題感興趣的觀眾。提問者仍好奇如果具購屋能力,到底合作宅跟一般市場宅差異為何?住宅商品化長期資本邏輯影響,使人難以馬上跳脫僵化框架去想像住的其他可能性,然只要願意開始思索居住的意義,合作宅便有實踐的機會。


第15場、第16場、第17場

2020年11月5日(四)@ 芥菜種會東區服務中心(花蓮習藝所)

參與人數:20人|申請單位: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2020年11月10日(二)基督教芥菜種會台北總會(新北市)

參與人數:20人|申請單位: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2020年11月18日(三)@ 基督教芥菜種會台北總會(新北市)

參與人數:20人|申請單位: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感謝芥菜種會認養三個放映場次協助推廣,最後一場次為主管幹部內部訓練課程,大家對實務面向特別感興趣,尤其是財務運作。過去芥菜曾思考附設愛心育幼院老舊院舍重建計劃或能結合合作宅提供社福服務,也曾因此主動研究過合作住宅的操作。全區雖已取得建築執照,可惜因募款不易,加上考慮未來實務上難以釐清使用管理分界,只好仍採取建商合建方式來進行開發,預計民國115年完工。福利園區除了提供完善的兒童少年安置服務,更將服務對象擴大到婦女與長者,投入更多社區關懷照顧,而在居住弱勢的合作上,日後仍有交流互動的機會。


第18場

2020年11月25日(三)@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中正大學圖書館

參與人數:25人|申請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第19場

2020年12月5日(六)@ 太平育賢社會住宅好鄰育賢店(台中)

參與人數:33人|申請單位:好伴社計

位於太平新光重劃區,緊鄰台74線快速道路的太平育賢社會住宅,成功巧妙結合社會住宅和社區營造,工業風簡約質感的空間設計,獲得2020台灣建築獎佳作。12月初入新厝且舉辦「台中社宅共好生活節」,前導活動除了紀錄片放映,還安排社盟林育如主任「社宅中的社會福利導入」及好伴社計共同創辦人連真「以社會影響力思維看社宅的真正價值」帶來專題分享,企圖探討社會住宅除了「住所」以外的積極意義,啟動新共好時代的共居想像。


第20場

2020年12月1日(二)@ 國立政治大學/綜院北棟206教室

參與人數:10人|申請單位:政治大學社會創新大使團


第21場

2020年12月9日(三)@ 艋舺入船廳(台北)

參與人數:13人|申請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第22場

2020年12月24日(四)@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高雄)

參與人數:15人|申請單位: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聖誕夜來到捷興二街上的日式老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這樣的空間搭配放映《合作宅一起》別有意思。會社成立於2012 年,由一群關心高雄建築保存的夥伴為搶救新濱街廓拆除命運展開抗爭後營運至今,不走商業化老路,而是重新詮釋文史保存及再生,打造一條不一樣的老街。令人聯想起《合作住宅指南》中介紹的瑞士巴塞爾熊菲斯特街,同樣從搶救老房子運動出發,日後長成一條共享空間的街道。會社前理事長郭晏緹慨嘆,雖然房子保留下來,但社區如何引入活水、讓人好好住仍是難題;高雄第一社大的夥伴則表示,社大總是棲身於學校,沒有自己的空間,加上社會高齡化、城市房價問題,近來對住宅議題也越來越有興趣探究,能否透過實踐合作住宅的實務方式,延伸社大融入社區生活的可能性?未來將持續蘊釀每個人想要的生活方案,期有日都能實現「家」的嚮往。


第23場

2020年12月25日(五)@ 東豐喜藝文空間

參與人數:25人|申請單位:崔媽媽基金會

與OURs長期友好的崔媽媽基金會舉辦內部訓練,共同凝聚未來下一步共老專業服務的發展,趁著這個機會,也邀請OURs撥放《合作宅一起》,了解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找尋未來持續合作的契機。

紀錄片《合作宅一起》全臺社群串聯放映計畫|申請辦法

即日起開放申請,讓我們透過思辨、討論、行動,建構合作住宅的未來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