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住宅政策倡議行動】111.09.29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

9/29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前來拜訪住盟,就住盟所提「2022年六都大選民間版社宅政策白皮書」,面對面進行坦誠的交流。針對我們所提的此五大政策訴求,陳時中先生回應重點摘要如下:

訴求一:中央蓋、六都也要蓋

陳時中先生表示,他的社宅目標是讓台北市社宅存量達到6%,約5.7萬戶,其中有4萬戶直接興辦,1.7萬戶為包租代管。以直接興辦而言,估算如下:台北市在2014年之前約有5千戶,台北市政府過去八年已完工與正在興建的共14,166戶,中央已完工、興建中、規劃中為10,612戶,上述合計為29,250戶。

因此陳時中認為,距離台北市直接興辦社宅4萬戶的目標,如當選市長還需要再努力1.1萬戶,須從找地開始努力,這部分會跟中央積極協調合作。

訴求二:都市開發利得「應」回饋社會住宅

陳時中先生表示,認同此方向。他強調,台北市接下來蓋社宅最大問題在於土地,因此除非在很特殊的情況下,否則政府開發分回的房地就不應該再賣出去。他進一步表示,這個原則應該在自治條例中訂清楚,更好的狀況是在中央也可以在上位法規明文規範,這樣對社宅興辦的保障會更好。

訴求三:以「收入」設算可負擔租金

陳時中先生表示,社會住宅是要「讓基金能夠平衡為主?還是以消費者的負擔能力為主?」,他主張以「量能付費」的方式進行價格制定,也就是住盟所說以「收入」作為原則。因為若一個政策無法真正照顧需要照顧的人,有餅大家吃不到等於無效。財務不夠的部分,政府就應該補貼,這是政府的責任。

訴求四:社宅營運不能「一市兩制」

陳時中先生表示,以他在中央的經驗,很多事情必須考量第一線的因地制宜,中央負責法規政策,執行交給地方。因此,他認同社會住宅管理規則、租金等規範必須與中央談清楚,應該要一致,並且由地方政府進行管理,以「量能付費、以人為本」的精神運營社會住宅。

訴求五:社宅入住機制採「輪候制」

陳時中先生表示,他瞭解輪候制的好處,像是讓民眾基於輪候時間的預期,較好安排其生涯規劃。至於形成具體民意「督促政府持續興辦」與「議會較不會阻擋預算」,他則認為透過台北市自治條例中通過有拘束力的條文,甚至中央也有對應法令規範,讓政府必須持續興辦社宅可能更有效果。

陳時中先生認為「輪候制」尚需討論,如何把條件設置得很清楚,避免排序上的爭議,如果這部分沒有處理好,抽籤制的公平性不見得比較差,兩者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