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住宅指南》一書提到的德國磨坊區(Mühlenviertel)案例,其合作住宅的產權雖為住戶私有,但興建的過程卻以居民自行規劃、建造為主。因此,住宅的價格並非由市場而定,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
Read More
在《合作住宅指南》一書提到的德國磨坊區(Mühlenviertel)案例,其合作住宅的產權雖為住戶私有,但興建的過程卻以居民自行規劃、建造為主。因此,住宅的價格並非由市場而定,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
Read More丹麥合作住宅「楚德之林(Bofællesskab)」一開始的組成,是由20個社會、經濟地位相近的家庭共組合作社,希望能夠在擁有自有住宅之外,也能與其他家庭共享公用設施,嘗試透過共享的方式,解決許多家庭生活與日常生活上的負擔。
Read More合作住宅所揭示的集體共有、社會融合與弱勢者可及的面向,在布魯塞爾「希望之家」的案例中可窺其貌:結合被動式建築(passive)、參與式規劃與住宅的可負擔性(affordable)與永續性(sustainable)的概念。
Read More